English

流坑情

1999-04-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情结

那是1981年的夏天,当时我还在中学任美术教师,趁暑假外出写生,转至乐安县招携村呆了一个多星期。借住的房东老表见我专拣旧房子画,便说起离这儿不远的流坑村里古旧的房子不得了地多。无奈已临近开学,时间不允许去了。一晃十年过去,一天,《江西青年报》一位刚从流坑采访回来的记者,眉飞色舞地与我猛侃了一顿流坑村的古香古色,着实让我羡慕了好一阵子,后悔了好一阵子。之后,在90年代中期赣文化研讨热时的一些学术会上,也听到不少学者提及流坑村的非凡历史。就这样,流坑村便成为我心中的一个情结。我们开始更加关注着人们对流坑的各种形式的披露和评说。

1996年11月下旬,我读到了11月19日《光明日报》头版发表的“江西千年古村流坑,中国古代文明缩影”一文。国内外颇有影响之报纸的独家新闻,迅速化解了萦系我心头的情结。时值我社编辑人员刚从外地开完图书选题论证会返社之际,于是,趁热打铁,我与几位同仁当即拟就了出版流坑画册的选题报告。

情丝

选题很快就批下来了。牛年正月初五,我们几位责任编辑驱车到了流坑村。

始建于五代南唐?元年间(937—942)的流坑村,位于江西省临川地区乐安县西南,现有800余户人家,共4000余人。全村大都姓董,共分8个房系,尊汉代儒学家董仲舒为始祖。

流坑董氏三世祖董文广在流坑开基不久,就倾其资产大兴学馆,教育子孙。此后,村中大小书院林立,多时达二三十所。自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董文广的侄子董谆第一个中进士起,至清末废科举止,流坑村有34名进士,78名举人,文武状元各1名。进入仕途的,上至参知政事、御史,下至主簿、教谕,超过100人。还有董敦逸、董琰、董裕三人在《宋史》、《明史》中列传。历史上许多名人,诸如王安石、朱熹、文天祥、吴澄、杨士奇、聂豹、邹守益、罗洪先、罗汝芳、谭纶、刘绎等都与流坑村有过密切的联系。

流坑村曾在元代被毁,现在的村落规模和至今仍存的260余处明清建筑是在明代中叶董氏第二十二代董燧等人对村子整治时奠定的。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历流坑村后是这样记录的:“其??纵横,是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宋仁宗景?元年(1034年),董文广的侄子董洙、董汀,侄孙董仪、董师德、董师道,兄弟叔侄五人同科考中进士,称“五桂齐芳”。徐霞客游历流坑时,亲眼见到为纪念一门五进士而建的“五桂坊”。

流坑董氏拥有绕村而过的乌江上游的大片山林。当历史的车轮行至明代中叶时,董氏兴起了竹木经营。至此,流坑村在前五百年的亦耕亦读的基础上,又走了五百年既亦耕亦读,又亦工亦商的道路。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经历了近千年沧桑的流坑村,也随着国运的衰落,不可避免地落在历史车轮的后面。

要细读流坑,三个月的时间恐怕也不够。而我,一个迟到了16年的来客,轻轻地踩踏着鹅卵铺就的小路,缓缓地漫行于纵横交错的巷道,仅读了三天流坑的历史,却也情丝万缕了。

我感叹董氏先人不仅能将原来密如蛛网的小巷以七横一竖的较宽的巷道相联,给生产生活带来方便;利用流坑村东高西低的地形,统一整治,在全村修建了由麻石砌成的下水道,将村中天然雨水和生活废水从东向西引入人工开凿的龙湖,再流入河中,给全村环境治理和美化,予全族众多人丁的身心健康都是有重要意义。董氏先人还能以“宗正学”为号召,大力宣扬王阳明心学,以儒家思想与理学信念为指导,致力于董氏宗族的组织和治理,使其得以稳定、安乐、发达。这一切都可在董氏先人们热心办学,兴建书院、祠堂,编修族谱(明代万历族谱至今保存完好)、房牒,制定族规、族法,以及著书立说并营造一个石雕、木刻、匾榜、楹联遍布全村的文化氛围中得到佐证。

从流坑村举目皆是的、可触可摸的历史见证中,我忽然领悟:流坑村的过去,不就是中国古代社会兴衰的缩影么!

情怀

在流坑村的顿悟,融入到我们编辑《千古第一村——流坑》画册的全过程。在与作者商讨编纂这套大型画册的主导思想及其框架内容时,我们几位责任编辑的态度很明确:通过对流坑村这只小麻雀的解剖,通过对构成中国封建社会大厦的一个细胞——以家族宗法制组成的流坑村千年历史的展示,让人们从这一活标本上了解封建社会。主导思想的明确,还体现在对全部框架内容的全方位把握,作为责任编辑,我们在充分尊重作者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看法:全书以流坑村千年兴衰史为主线,发挥画册以图片说话的优势,详略有致地从流坑的概貌、流坑的历史、流坑的艺术、流坑的风情四个方面,以简明扼要、生动流畅的文字和古朴凝重、艺术性与文献资料性兼顾的图片,向读者展现古村落既厚重恢宏又斑驳凋敝的真实面貌。作者、编者的思路很快就沟通了,齐心协力,顺利地完成了画册的编纂工作。

1998年12月18日,江西省乐安县流坑村“古村保护规划论证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一本8开本,25个印张,20万文字,367幅彩色图片的《千古第一村——流坑》画册制版清样在与会专家们手中传阅后,有专家发言说:看了画册,感到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同志1997年夏考察流坑村时的“千古第一村”题词一点也不过分,流坑确实是千古第一村。这样的反响,作为责任编辑之一,当然感到欣慰。

(《千古第一村——流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定价:580.00元,函套精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